走访: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挂钩学位效果未必佳

时间:2014-08-09 15:56:52 作者: 点击:

(转自:山西日报)

7月初,教育部出台《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》,规定大学生毕业时体质健康测试成绩达不到50分者按结业处理。国家对高校体育的重视前所未有,但是一纸标准能否真正激起学子的运动热忱?

课余选择多大学生不愿“动起来”

7月29日下午6时,太原理工大学校园内,虽然时值暑期,仍有不少学生在篮球场上打得热火朝天。记者见到一位刚跑完步坐在台阶上休息的男生。“暑假没有回家,在学校边打工边学习,傍晚凉快时就出来锻炼锻炼,相比上课期间,场地宽松了许多。”该校软件工程学院大三学生程晓鹏表示:“我几乎每天锻炼,体测拿50分不成问题。”

但对不少爱 “宅”的学生来说,这一规定显然让他们平添压力。“现在大学生的课外生活太丰富了,用手机、IPAD就能轻松上网、玩游戏,不费力且娱乐性强,与之相比,运动确实不太受欢迎,除了每周两课时的体育课,我基本不会主动参与别的体育运动。”山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姚瑶告诉记者,她所在的是师范院校,女生居多,运动在许多人眼里是项苦差事。

“体测7个项目中,最难的还是800米跑,我每次都是勉强及格。”姚瑶说,虽然规定4分30秒以上就算不及格,但只要能坚持跑下来,老师基本不会为难学生。如果以后真的按照标准严格执行,可能会绊倒不少学生。

“目前,我省大学生800米、1000米测试成绩普遍不理想,不及格率居高不下,是体质测试中最弱的项目。”山西大学体育学院教授、山西大学商务学院体育系主任成民铎坦言,近些年大学生身体素质逐年下降,耐力一直是困扰整体水平的重要因素,长跑猝死、军训晕倒的情况也时有发生。

7月28日,教育部新闻办公室公布了近30年来学生体质变化状况。结果显示,大学生在爆发力素质(立定跳远)、耐力素质、速度素质(50米跑)、力量素质等项目的成绩持续下降。

观念不改变 体质强不了

“大学生体质差不光是高校体育的事,中小学潜在的问题会伴随进入大学。”成民铎认为,体质是个社会性问题,与学校教育、家庭教养和整个社会对体育的认识密切相关,“仅凭一纸标准,很难真正改善学生体质。”

“高一、高二时每周有一节体育课,基本都是跑两圈就自由活动,男生还会打打球,女生几乎是站着聊聊天一节课就过去了,到了高三干脆就没有体育课。”在程晓鹏看来,高中体育课不过是忙碌学习生活的一味调节剂,根本起不到强身健体作用。

“高中生学习压力大,课外活动少,虽然学校也在努力为学生提供更多体育资源,倡导学生多锻炼,但是毕竟高考(微博)没有体育科目,我们也理解学生更愿意花时间去上补习班。”太原市第十九中学校长张代军表示,观念不改变,学生体育工作就难以真正到位,“每年中高考结束,大家关注的都是文科状元、理科状元,却鲜有人提到体育杰出的学生,甚至对体育生带有偏见,认为一定是文化课差才无奈选择体育。”

成民铎介绍,体育教师的课酬系数也低于文化课教师,如有的大学体育教师课酬系数为0.8,有的则是0.7。

“家庭环境也会直接影响孩子体质和对体育的理解。”成民铎表示,随着竞争压力增大,传统观念里望子成龙的思想更是摆脱不了,家长认为孩子只有考上好大学、找到好工作才是成才。“过度关注学习成绩,体育自然成为负担。”

标准上墙易 实效落地难

新出台的 《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》,除规定学生体测成绩达不到50分者按结业处理外,还对学校日常开展体育课和体育活动提出要求,如必须为一、二年级本科学生开设不少于144学时(专科生不少于108学时)的体育必修课;反映学生心肺功能素质锻炼项目的考试分数权重不得少于30%;将课外体育活动纳入学校教学计划,组织学生每周至少参加三次课外体育锻炼,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时间等。

《基本标准》还规定,每节体育课须保证一定的运动强度,其中提高学生心肺功能的锻炼内容不得少于30%。成民铎认为,这一规定并不科学,“提高心肺功能需要一个长期持久的锻炼过程,如果学生平时不锻炼,仅靠一周90分钟体育课,很难达到目标。”他建议,一、二年级本科生体育必修课至少应提高到288学时,反映心肺功能项目的考试分数权重应达到40%-45%。

“当然,学时解决不了体质问题,真正做到组织学生每周至少参加三次课外体育锻炼,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时间才是正解。但对多数高校来说,做到这点并非易事。”成民铎以山西大学商务学院为例进行了分析,该校在校学生17000多名,每周三次课外体育锻炼,近6万人次,这将对学校场地、器材、教师资源分配带来巨大压力,“满足上万人的体育活动可能比开展体育课程更困难。”

教育部关于印发 《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》的通知指出,凡是达不到《基本标准》要求、学生体质健康水平连续三年下降的学校,在“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”中不得评为合格等级。

“学生体质测试是由学校自主进行,只要是自主进行,没有一所学校会让测试结果连续三年下降。”成民铎介绍,教育主管部门每年都对高校学生体质测试进行抽测,但抽测结果与学校上报情况不符的现象时有发生。

张代军表示,有了标准固然是好事,但监督、落实更为重要。“如果能真正做到与学生成绩、教师职称评定和校长考核挂钩,学生体育工作一定会出成绩。”

回归体育本质让运动成为习惯

“如果高考考体育,学生体育工作肯定会彻底改观,但这无疑是对体育的一种玷污。”成民铎认为,长期以来功利化的体育教育,扭曲了体育的本质,青少年没有养成运动习惯,未能将运动变成发自内心的主动需求,更无法享受其中真正的乐趣。正因如此,才导致“奥运体育轰轰烈烈,群众体育热热闹闹,学生体育疲疲沓沓”的现状。

“事实上,强身健体只是体育最基本的功效。体育最根本的是解决人格培养问题,要让学生在运动中体验竞争与合作,正视成功与失败,理解拼搏、包容、责任和担当。”成民铎表示,只有改变社会惯性,重新审视体育,才能走出“为达标而运动、为体育而体育”的误区,培养出开朗、活泼、人格健全的新时代大学生。

“国外对体育的理解与我们差别很大,他们关注更多的不是胜败,而是体验和享受运动过程,感受驾驭自我的愉悦,培养积极生活的意志。”成民铎说,当运动成为一种习惯,体测与学位挂钩与否自然不再是问题。(记者 邬帅莉 实习生 车易红)